自从社群的概念炒火之后,网上开始出现各种帖子文章谈论这一热门话题,然而,在社群运营中,如何以一个合适的方式整合后被群员或者外界容易接受,方便检索?答案是,实行社群可视化。
1、什么是社群
之前我在线下分享社群的时候,一个同学问我: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属于社群吗?
我说:不是。
他问:为啥?
因为没有输出、没有结构组织啊。
他反驳到:她们背后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输出就是各种神奇的舞蹈啊!且她们扩散至全国,复制起来如此简单。
这位同学忽略了几个因素:
第一:产出没有留存,没有实现传播价值;
第二:这群人目前无法实现经济价值;
第三:没有实现社群的可视化,即在我们脑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对广场舞大妈们的一个统一的标示。不像 BM一样,只有一个口号,LOGO,名称,有内容,有输出留存,有品牌活动,有现金流和更多的商业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社群呢?
我们在《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战》这本书里有提到评估一个社群应该具备的5个维度:同好、输出、结构、运营和输出,简称ISOOC原则。
什么是同好呢?
就是有相同的价值观,比如:罗辑思维、BM;
或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十点读书;
或者有一个产品如小米;
或者混合的比如秋叶团队。
结构比较好理解,就是组织架构。社群中结构有两种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
中心化就是层层分级,传统的公司架构就是这样,从老板,总监,经理到员工层层分级。
去中心化,就是层级控制在3层以内。互为中心,相互连接,打破独裁和层层传递的麻烦。
输出就是产出、图、问、语音、视频,还是课程、图书、活动等;
社群的产出多数还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轻便东西:像罗辑思维每天60S语音、秋叶团队的课程、BetterMe的训练营、小米的手机评测。
运营呢?就是拉新、促活、留存。拉新要有仪式感,比如入群发红包爆照。促活要有规矩,有人组织,有组织感,能让大家参与进来,产生参与感,比如李笑来组织社员写书。慢慢的在互动参与中会产生归属感。
最后就是复制了。一个好的社群的评估标准就是,他能不能复制,不能只是局限在一个群里,他要能衍生,拓展。这是建一个群前就要想清楚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和流程化。有点像开公司,其实社群可以当成一个公司来看的。
2、可视化和输出的暧昧关系
谈到可视化,我还想和大家谈谈社群的输出。输出是可视化的原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但是在社群中,对于内容的留存问题,特别是群员日常内容的留存,在我经历了这么多社群后,总是会碰到的一个绕不过去的槛。
刷屏太厉害怎么办?
信息整理麻烦怎么办?
信息整理成本太大怎么办?
秋叶的IP社群里面,招了专门助手每日整理群精华保存在石墨,推送到微信公众号。这是人工手段。
有的社群用社区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工具手段。但是如果留存在社区里的内容需要推送到公众号,还是需要人工整理的。
输出后的内容存放在哪里,检索问题等等,也是比较麻烦。
公众号翻历史记录好累,后台整理成关键词好累,之前我把秋叶PPT后台的近1000篇教程整理成一份EXCEL,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我的阴影面积。
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好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在公众号后台。图文目录和关键词都太繁琐了。
如何以一个合适的方式整合后被群员或者外界容易接受,方便检索?
可视化啊!
3、什么是社群可视化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广场舞大妈不算社群的因素有一条:没有实现社群可视化。
大家可能听说过【可视化】这个词的。最常出现这个词的地方是在演示界:PPT、手绘等等
百科是这样说的:引导技术中,可视化又称为“可视思考/视觉化思考”,是将声音转化为可视的图或文字,便于简化复杂性,以增强研讨过程中的思考。可视化可改善:理解、对话、探索和交流。
我认为的可视化,不仅仅是把声音转化为图文,而是将数据或者信息都转化为便于交流和理解的图、文、视频等。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记忆和交互。
其中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视频。
社群的可视化,就是将有关社群的信息或者运营中产生的数据转化成便于理解、记忆和交流的图、文、视频等。
其实社群可视化我们都一直在做了,比:取名称、设计 LOGO、slogan、编辑推送等等。
但是还不够。传统社群可视化的弊端是,社群中很多有价值的讨论或者内部运营数据没有被留存,也无法被外界甚至部分内部成员所知。
也就是我们看一个社群或者看自己的社群的时候,一下子不知道他们里面具体在搞什么。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许别人口中去了解一个社群的运作,但是这样非常的不全和碎化,且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
于是我们就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有这么一个东西人能够在尽可能方便的情况下让人看清一个社群的全貌。
百度脑图,可以将所有的人名、产出、包括聊天记录都可以收录整合进思维脑图,变成可视化的一部分。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社群的时候,打开链接,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知识树。而不像曾经那样,在各种页面的和平台上摸索。
从前你们面试的时候了解一家公司都是怎么去了解的,是不是百度一下:网站,然后查一下微博,一条条往下翻,查一下微信,打开历史纪录一条条往下翻。且很多东西是内部的,或者无法被记录的,不得而知,但是,如果网站上挂着公司的可视化脑图,那将会怎样的体验,你们可以想象。同理在社群这边是一样的。
案例1:
秋叶搞了一个知识IP社群,用【百度脑图】把社群成员的名片,日常的产生,群精华,成员的有效分享等等都收纳整合进这个可以不断编辑修改的脑图中。
成员可以自行编辑自己的名片整合进脑图。当需要某方面内容时候,我们可以顺着脑图打开连接,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个工具实现了社群可视化。
案例2:
当然社区有同类型的功能,但是社区还有点受限于平台和检索,折叠式不同于脑图的树形。社区支持关键词搜索, 脑图不支持,当社群沉淀的知识过度的时候,谁更好呢?
有个社群叫运营研究社,主要受众是互联网运营从业者。创立者用社区工具,实现了移动端社群可视化,能留存大部分的社群运作中的信息,当然这个群收费,信息还不对外。
问题是:信息是无法修改的。
百度脑图恰恰有可以反复修改的优势。
这两个都是可视化的一种形式,百度脑图更像一个知识树,更立体化。可以顺着导图的枝条顺藤摸瓜,且结构性更加完整,可以反复迭代修改,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大树。信息经过筛选,更加系统。缺点是:没有关键词搜索功能。
社区工具更像一个APP。页面结构,结构性也是有的,还有关键词搜索功能,就是不能修改。信息碎化,数据相对原始。
这两者有利有弊,个人建议是两者结合起来。 社区用于日常留存,解放内容管,便于检索。脑图作为社群名片跨平台传播,装逼利器。且可以顺着枝条寻找自己的想要的东西。
不敢说目前百度脑图或者社区模式是最好的可视化工具,期待着更好的工具的出现。比如 VR云什么的,你看过科技片中 这种情景吗?
让一切尽收眼底,这就是社群的可视化。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