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如果你想买一本最近流行的畅销书,但是又犹豫不决,你是否愿意花一块钱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听听作者怎么说的?
付费问答已经蔓延到了电商领域——继淘宝推出“问大家”之后,1月5日据亿欧动力网报道,京东将于近期推出短语音付费产品“京答”,正式杀入付费问答领域。
京东有关人士告诉36氪记者,“京答”是京东图书音像即将推出的一款短语音付费产品,和其他流行的付费问答产品一样,京答将由提问者、答主、偷听者三种角色组成。
答主为自己设定提问价格,提问者需向答主先支付提问金额进行文字提问,答主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短语音回答。若在规定时间内答主未回答,款项退回给提问者。此外,所有用户都可以支付1元偷听已回答了的问题,1元会平分给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和回答者。
语音问答,增加偷听者的角色,付费模式,所谓“京答”在形式上完全是借鉴了“分答”。不过,“京答”将更专注于图书音像领域,答主一般情况下将是书的作者。
去年12月,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总经理杨海峰曾透露过,“京答”的用意在于,帮助上游出版社更好地整合作者资源,为作者提供更多的推广平台和赢利点。
细想之下,这确实是个值得开掘的领域。互联网使得人与人的连接越来越容易,而在图书市场,作者和读者之间始终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京答”就是瞄准了这个细分市场,按照其构想,所有作者在其个人主页上都可以选择性地回答读者提的问题,作者可以个性化地推荐自己的书,读者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家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由此,以问答社区为互动媒介,或许能够更好地聚集和沉淀用户。
在电商领域,京东并不是第一个试水问答产品的。
早在2015年10月,淘宝也推出过一款问答产品“问大家”。和“京答”不同,“问大家”更看重的是剁手族之间的交流,采用的也是比较初级的免费文字问答形式。提问者发布一个问题,淘宝会就活跃度、回答意向、是否在线等维度将问题定向推送给部分已购买的买家,愿意回答的买主会以文字的形式回复。如果现有的回答没能解决你的疑惑,还可以点击“我也想问”,这样,问题有新的答案时也会提醒你。
同是做问答社区,淘宝和京东的思路迥异。“淘宝不需要一个垂直社区,而是通过社区化的方式,最终还是回归购物本身,帮助消费者解决购物需求。” 手淘产品平台部高级产品专家季山曾这样阐释“问大家”的产品思路。
依托于淘宝的流量优势,“问大家”的活跃度还不错。据淘宝去年12月份给出的数据,每天有3000万消费者会依靠“问大家”的分享来进行消费决策,超过60%的问题会在10分钟内被回答。
京东将推付费问答产品“京答”,电商们为何也要做问答社区?
淘宝“问大家”
尽管思路有所差别,但两大电商巨头终究是都做起了自家的问答产品。
一方面来说,做一款问答产品本不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分答的火热,使得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者纷纷涌入。餐饮业可以做“餐答”,医疗领域出了“来问医生”,微博、今日头条、澎湃、UC等媒体属性的也可以在自己原有的产品里添加类似的模式。而在大公司里,百度早就有了自己的问答产品,腾讯则是很多语音问答产品依赖的开发平台,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们自然也不能落后。
更重要的是,随着当前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红利明显减少,对于电商来说,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在网站上消磨时间,增加购物过程中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做内容、做社交成为电商巨头的共同选择。而问答社区同时具备内容和社交的属性,蕴藏着很大的想象空间。
作为电商上生长起来“京答”这样的产品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增强原有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依托其电商平台,还可以直接导向商品的销售,带动销量的提升。但对于京东和阿里来说,它们推出的问答产品又都存在缺乏持续性的风险。
“京答”的答主都是作家,其中一部分属于大V层级的名人,语音问答的形式固然可以让用户在购买图书时与作者快速建立联系,但如果没有常态化的问答机制,作家们只是在推销新书的时候活跃一下,如何保持用户黏性将成为一个问题。这也是它所借鉴的“分答”的困境。
对于淘宝来说,“问大家”确实能部分消除消费者购物中的困惑,但推出一年多来,“问大家”目前的状态距离阿里理想中的社区还相差甚远。就像在真实的购物场景中那样,我们买东西时跟人闲聊几句并不代表我们要和别人成为朋友。
目前,“京答”还未正式上线,还很难预估它会对京东图书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在缺乏互动机制的图书消费市场,这毕竟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方向。
更多资讯尽在爱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