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档1月9日上线的微信小程序经历了一年的等待,终于将展现在用户的视野。从去年年初的宣布开发到年中内测,再到年末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小程序”这一萌词一直是互联网界关注的热点。就在上个月末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分享了小程序的发展过程、产品理念、产品定位和关键形态并进行了场景功能案例展示,使其在上线前能给关注者留下更具象的体会。
微信把小程序定义为一种“新的应用形态”,并强调其与订阅号、服务号等是并行关系,目的就是希望把用户使用APP的动作转移到微信上来,且不用担心太多的应用占据,这对用户和开发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大的。作为已经完成连接每一个个体群体并且涵盖社交、咨询、搜索的黏度平台,小程序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小的生意。但张小龙的期待绝不是生意而已,小程序到底是腾讯帝国的滑铁卢还是成就一番大野心见仁见智。
小程序“个性”何在
产品的“个性”往往能够决定其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小程序能否在未来打破类似公众号服务号生命周期的困局与怪圈,很大程度依赖个性。张小龙解答了小程序的四个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不难发现,这些个性围绕用户体验展开。
“用完即走”是张小龙在演讲过程中最重点解释概念,“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办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产品里。”
小程序的个性强调了微信的工具属性,就是提高效率,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其在内测时的定义就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是难以拒绝的。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很难在初期将全部产品寄托于小程序的搭建,他们可以将其作为产品的低成本尝试,在不与已有的推广渠道产生分流或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小程序的个性拓展出新的经营圈。
微信生态的尾巴?
小程序无疑是腾讯重视的产品,从诚意和投入力度都可以体现。但笔者认为,小程序的成或败,并不会对互联网竞争的整体格局产生太大的影响,腾讯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态圈,小程序很明显不能满足众多的功能需求。小程序扫码作为一次访问,如果依托其中的产品不能很好地为用户提供快速的交互或者价值的吸引,很难保证留存,并且用户的归属是不容易掌控的。由此可见,小程序并不能为产品提供场景的蓝海,很多企业与平台仍然保持沉默与观望。
商业品牌利用资本的优势垄断媒介渠道,向消费者传播功能、情感、身份价值或是关于生活方式的故事,由此赢得大众的追随,这是过去的商业模式。但全新个体的崛起和用户心智变量的升级,让商业逻辑不断被迭代和覆盖,用户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还没结束时就很有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平台。
对小程序来说,阿里、百度等大玩家显然不会接入,另外,较为重要且高频的应用,比如那些用户经常需要打开并大频率进行交互的,或者诸如直播、游戏等体验度要求较高的也很难选择接入。虽然微信只是读取了接口,但小程序一定会有缓存功能,且整个载体还是依托于微信的,所以数据安全度比较高的应用也不建议拥抱小程序。
手机生态的活跃时间没有我们想象的持久,微信第三方这个词也消失在互联网行业中,小程序很有可能成为微信生态最后的机会。
未知的大野心
需要提到的是,目前每个小程序的认证费是300元,也就是说,一个号配齐全部的功能一年费用高达近千元,根据腾讯数据提供的公众号数量已经达千万,那么其每年带来的利润是十分可观的。但也有相关人士透露,认证费完全是审核的成本费,由与微信合作的第三方审核公司收取,腾讯也不与之分成。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小程序即将带动的相关产业链的机遇已经浮现在众人面前,但对其还是应该抱有短期内不可高估的心态。小程序仍然难以摆脱先天的缺陷,首先它相对于原生APP会多一层计算,这必然会给处理器降低效率,不会像原生APP流畅。另外,程序是死的,商家能否运用其完成自身的商业契机,还在于其运营模式与水平。毕竟,腾讯不是Google那样的技术公司,也不是阿里那样的电商大咖,小程序或许能够养活很多小型的开发公司或者一部分敏锐灵活的商家,但能否实现张小龙“让小程序成为浏览器所承载的Web世界”的野心,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