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4个小例子告诉你:如何成为一名数据极客

来源:孤独与似水 2566

1 (20)

对于数据岗位的员工,互联网公司颇有些不同的称谓,像统计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每一种之间的技能差距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我觉得,数据岗位的需求千变万化,真正能通过数据解决问题的人,不仅要通晓两到三种岗位的技能,而且要深刻理解数据方法论,能将数据玩弄于鼓掌之中,这种人我称之为数据极客。好比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杀人已不需要用剑,剑意就能杀人于无形。

数据极客都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懂数据的人会怎么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想举我自身遇到的4个小例子来说明。

懂得创造数据

在大部分人的常识里,数据是客观存在的,既不会递增,也不会消减。所有当他们绘制报表、展开分析、构建模型时,很容易遭遇的瓶颈是没有数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实的状况却是:数据是无穷无尽的,哪怕有时我们与数据之间的距离很远,就像远在天边的繁星,「手可摘星辰」只是一个传说,但经过大气层的折射我们却能时刻感受到它们的光辉。不仅光会折射,数据同样也会折射。举一个小例子:

实习生Q跑来问我:「Boss赶着要大厅发言的数据去对付投资人,但是后台碍于发言的数据量级太大,一直都没有保存,无论数据库还是日志系统都没有记录。」

我想了一下,问:「客户端进入大厅页面的事件一直都有监控,可以用那个数据替代吗?」

「但是这个数据并不精确,因为进入大厅的并不完全转化为发言。」

「是的,虽然不十分精确,但可以暂时用这个数据近似。然后,好友添加的数据一定程度也能反映大厅发言的热度,因为之前的统计显示,70%的好友关系产生来自于大厅。哦,对了,你有没有关注大厅界面的发送按钮的事件统计?这会是一个更为精确的替代数据。」

这就是一个数据有无到有被创造出来的例子。虽然原始数据没有保存,但是数据极客的任务就是通过其他可能被获取的数据逼近原始数据,从而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状况。如果没有数据能够成为一个罢工的借口,那么我相信恐怕90%的数据极客都得失业了。但反过来,如果不是对业务对数据的采集都了如指掌,同样没办法快速实现这种变数据的戏法。

数据是立体的

20世纪初,毕加索兴起了立体主义的绘画潮流,追求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去描写对象物,并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创造出了一个多维的迷人空间。这和理想的数据展示多么相似:客观存在的问题经过多维度的数据解读,被展现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让读者即便只站在一个角度,也能看到这个问题在所有角度上的表现。再举一个小例子(是的,这个例子完全与数据岗位无关,是一个来自客户端工程师的困扰):

W是U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安卓工程师,最近盯的是视频播放的项目,有次闲聊的时候说起,最近做了好几个底层库的性能优化,但从指标上看却没有明显提升,每次向老大汇报的时候总是心虚。

「性能优化的指标是怎么统计的?」

「海外业务的网络状况普遍不好,所以我们最关注的是视频页面的加载时间,统计的是从页面打开到视频完全加载的时间差,取所有用户的均值。」

「这个指标似乎不那么全面,如果一个用户等待的时间过长,他有可能提前关闭页面,是否有统计过关闭页面的数据?还有,看过这个时间差的分布状况么?如果性能优化有针对一些特殊的客户端(比如型号、CPU、内存),有没有看过特殊客户端下的指标有没有提升?」

我默想W的下次汇报一定会大肆耀武扬威一番,嘿嘿。

这就是数据的魔力所在。通过层层剖析,始终能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有区分度的数据,再通过数据的变化去定位到问题的发生原因或者发展趋势,给出不容置疑的结论。所以,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也不限于数据岗位),你都必须先构建起一套立体化的数据监控体系,来强有力的印证你的方案是有效的。

厌恶抽样

无论是做推荐系统、精准营销还是反欺诈,都会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检测一个模型的实际效果?在观察指标之余,抽取一小部分的标记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人为去验证这个模型的准确率,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但是抽样如果用得泛滥了,就不是补药而是毒药了。再举个小例子:

G是团队的新人,有阵子我看他没日没夜的加班,忍不住过问了几句,看是不是最近业务上碰到了什么瓶颈。一问下来有点啼笑皆非:原来G正在负责一个反欺诈模型的建设,需要一些黑标签,他从所有用户中抽取了好几个特征用户群,然后从每个用户群中再抽样一批用户,通过日志观察是否有欺诈行为,这么一来就耗掉了两天的时间。

抽样是一种从局部看整体的方法,在抽样之上,你还要有对整体的把控。比如像G的做法就不符合数据极客的行为指南,既然可以通过日志观察到用户的行为特征,你就应该先把这种行为特征转化为可用的统计指标(比如识别欺诈,完全可以用收益相关的指标),再计算这几个用户群的均值特征,这样对比下来一目了然,而且省时省力。

善用工具

感谢谷歌创造了这个时代最廉价的数据核武器– Hadoop(当然,如果Spark的bug再少一些,我会考虑把AMPLab放到谷歌的前面),数据的规模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已经是一个无需顾虑的问题。但是数据极客不会满足于会用工具的层次,理解工具的原理,灵活的使用工具,使工具变得更加顺手,才能真正达到「善」用工具的境界。再举一个小例子:

Z博士刚毕业不久,一腔热血要把高大上的机器学习算法用到我们的推荐系统上,但是第一次的运算结果居然要8个小时才能跑完,远远达不到产品团队的更新要求。于是老大鼓动我去协助Z提升整个环节的效率,我们一起在白板上梳理了整个计算的流程,我发现有好几处都是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的做法:原始数据由单机做一次处理再上传到Hadoop、多个MapReduce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甚至Hadoop的参数也可以根据机器的性能稍做调整:加大节点数、加大Map和Reduce环节的可用内存、添加压缩以减少节点间传输的时间。稍作改造,运算时间便只剩下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数据极客也没什么巧妙,他们的方法论,和一切工作的方法论没什么不同,都会要多用脑子、多用工具、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既然如此,我可要恭喜你,你已经完全懂得了数据的妙用,而我一直以为,懂点数据,会对人的工作和生活大有助益。

分享干货我们是认真的,更多干货尽在爱盈利!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312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