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COO在创业公司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
去做公司尚未招到专人负责,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帮助公司找到这个缺席者(无论是从外部招聘还是任命内部同事),让路给TA,接着干下一件事。
这就是我作为COO的心得与总结,为了让你们更清楚这句话的含义,我还是先说说我是怎么成为COO的吧。
我并非一开始就是COO。
我所在的这家公司——Mattermark,脱胎于Referly,但我不是Referly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关掉一手创办的LaunchGram后,Danielle和Kevin找到了我。当时他们的公司Referly正处于挣扎求生阶段,而我是作为个人贡献者(而非管理者)加入的。
Danielle告诉我,她和Kevin已经决定把Referly关了,他们暂时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做什么,但还是欢迎我加入团队,继续任务。所以这就是我加入Mattermark所做的事,并且与我现在的职责也没什么不同。
我们就这样开始做Mattermark。Danielle写了大量blog,跟潜在的投资人洽谈;我人工收集一大堆数据,Kevin则帮助把这个过程做成一个软件。总体上,我们那时主要做博客,没有规模化,同时,也是软件工程师。
在Mattermark正式上线前夕,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问Danielle和Kevin,“我算是Mattermark的联合创始人吗?感觉像那么回事。” 他们向我保证说,是。再往后,Danielle出任了Mattermark的CEO,Kevin是CTO,而对我来说,除了“联合创始人”这一身份外,真的不再需要另外的头衔。
成为COO的三大任务
如前所述,我的工作职责无非是完成一个个任务。而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数据团队。
Mattermark最早期的时候,数据都是我们手动收集来的。比起在职者与后来者,我们自认为有一大优点,那就是我们愿意去做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可以为用户提供价值的事。
收集整理Benchmark的投资数据,做成Excel表格。
因此,Mattermark组建的第一个团队就是数据分析团队,将VC的投资数据整理成一张张表单。带领这支团队也成为我在公司的第一个职能角色,当时我的头衔是“研究与数据负责人”。后来,我们又用算法取代了需要人工重复操作的流程,这块业务基本从0走到了1,也是时候招聘一个更专业的数据负人。
我做的第二件事,是解决公司的销售问题。
2014年1月,我们尝试进行A轮融资,得到的投资人反馈是,我们需要证明更多客户群体。我们的销售当时完全限于国内,但也有很多非VC的签约客户,包括投资银行家、销售员和房地产经纪人。于是我设定了两个目标:
- 增加收入;
- 决定我们是否真的要面向其他客户群体提供服务。
对于销售的目标和任务,我很擅长,但我并不愿意做,因为我不想整天展示、领指标,所以我再次“开除”了自己。这对我和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开除我自己,实际上也是开除了当时最有能力的“销售代表”。
事实上,作为创业公司的COO,你经常不得不代人出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最终,你还是要找到合适的负责人,否则很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还记得某次公司全体会议上,一位工程师问我,“Andy,我知道你很努力,但你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都笑了,然后我向他解释了我在做的工作。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冒名顶替者,因为我最新的角色也是个人贡献者,而一般意义上,联合创始人应该是管理者,直接对团队和业务负责。我也知道自己必须直接管理人才,才能称得上是领导者。所以我一直问自己,我应该如何去领导。最终,我领悟到,机会总会来临,只要我始终以价值驱动业务,我就是在正确的位置上。
没错,变换角色真的很难,这可能会让团队的其他成员产生困惑。所以,务必在适当的时候向大家解释清楚你的新职责。
我做的第三件事,解释起来稍微有些困难。因为这一次,我要同时进行五项任务。
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办公室,规划招聘,建立客户支持团队,同时,公司要从一团乱的创业阶段向专业管理过渡(意味着配备法律、会计、人力等等)。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转变为“招聘、客户支持、财务及人力资源副总裁”的角色,或者简单说,把它们集合到一个叫做COO的头衔里。
还记得 Square 的 COO Keith Rabois说过,“(作为COO)你基本就是一直在补东补西。” 这句话用来描述COO的职责简直太贴切了。除此以外,COO也在不断解决之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因此,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是初创公司COO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
展望未来,我的工作内容还会与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代人出场,把事情从0变到1,然后找到适合的负责人,开除自己,继续前进。这就是一个COO的职责吧。
分享干货我们是认真的,更多干货尽在爱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