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2021初始,就出现了这样的魔幻场景:一边,人们在各大平台上寻找Clubhouse的邀请码,纷纷想要体验以及正在体验这款新产品;而另一边,微信的昔日头号竞争对手米聊宣布关停。本篇文章中,作者对微信 8.0 以及 Clubhouse进行了分析比较,看看二者都有哪些产品共通点。
年前我看了微信十周年演讲会,对张小龙的产品设计理念深感佩服。刚好最近体验了一把突然串红的clubhouse,想聊聊两款社交的产品共通点。
一、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微信8.0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胡里花哨”动效表情和状态,主要基于:
情绪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动态效果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和更为直观真实的表达情绪。
状态功能是提供给普通人的内容表达,不是每个人都是强内容输出者,也不太愿给所有朋友看,那么简便易更的“状态”提供给“同类”社交的机缘。
当工具app涉及人与人连接时就带着社交属性了,大家都知道不是同类人话不投机半句多,社交产品要做的就是从各个维度把同类人匹配起来产生连接。
去年疫情爆发期背景下创立的ch,需求来源是把线下“精英沙龙”搬到线上,推出实时语音互动交流的聊天室。
通过邀请机制和限定ios用户,低成本高效筛选了一批同圈层的高质量用户实现快速冷启动。几天观察下来,聊天室讨论气氛大都融洽,用户大都自知有礼。
但也发现了存在去中心化多人讨论效率低下的情况,所以需要通过邀请/举手上麦的方式严格筛选发言者,在遵循同类社交的原则下保证互动对等高效进行。区别于微信群不同的是,ch开着房间代表有明确聊天意向,熟人看见了可以进来闲聊,不像微信会存在担心打扰对方的顾虑。
二、社交场景界定——身份ID
微信十周年演讲中张小龙特别提到“双id”的概念,即一个app里同时存在熟人私密社交的ID和面对公开领域的ID。具体可根据是否允许频繁修改ID来确认ID属性,继而根据ID使用场景来区分熟人/陌生人社交场景。
个人微信号直到去年才开放修改,并且限定一年修改一次,就是希望私域身份是长久有效的,而视频号里公开领域的发布作品/直播的社交身份可频繁的更改昵称。
ch终身只有一次更改ID机会,显然是将产品定位在了熟人间。不过对更换头像次数没有次数限定,我曾目睹强ip发言者通过迅速更改头像转场来实现人设切换。
三、高效的分发算法机制
在设计内容展示场景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点击率,在产品不同阶段通过什么关键因素来调整优化,两款产品都采用了社交推荐机制作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深谙人性的张小龙在视频号社交板块开发阶段就预判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为1:2:10(关注的因为已有预期因此是1。朋友赞的看起来累但担心错过什么,所以是2。系统推荐符合大众倾向轻易获得的舒适信息内容的消费习性,所以是10)。
实际数据出来非常接近这个比值,且随着内容丰富度提高还有上升空间,ch出现在list上的房间大致分为:
社交推荐:关注的人开的房/进入了哪些房间
机器推荐:推荐猜你喜欢的
算法估计是依据曾长时间停留房间的标题/关注人时间线上的房间热度等因素进行灰度分发。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支持搜索主题进入房间并不采用常见的无休止的瀑布流设计我关注了30多号人,经常首页只展现几个关注人所在的房间,需要去点explore才会展现机器推荐的房间,但也没刷几下就到底了,然后鼓励你去关注更多的人或者开房。
太多app太爱强塞给用户低效冗余的信息,恨不得以使用时长作为考核kpi。ch这样节制的牺牲,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样本以便日后提高匹配度,毕竟算法需要足够量级的学习才能更精准的分发。
让用户自发好奇的去关注/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使得同圈层关系在此app上沉淀下来。在深刻了解大众行为习性的基础上,这些不符合常规操作、试图引导用户行为的设计,需要对产品有全局把控。
微信一直没在个人名片上做可长期展现精选的内容,因为这个需求与人人参与、常常更新的宗旨是相悖的,所以有时用户的刚需的功能也不应该去满足。
四、算法厉害就能成功?
人的情感/行为过于复杂难以通过算法模拟预估,社交产品的关键指标是一年留存。所以不能单靠数理逻辑强的算法,最重要是要有强悍的事理逻辑,在做方案时分清事物脉络和轻重缓急,微信用户进入视频号是否需要注册新账号?
张小龙认为:“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在需要发布作品/直播时才需要创建id“。快速地吸引用户轻度参与是当务之急,因为很多用户可能觉得繁琐就不进入了。
这一步的设计为后续社交推荐体系迭代埋下基础,可见一些优秀的对系统和规则的产品设计比运营手段加持带来的影响力更为高效且长久,要知道多少产品一夜爆红然后产品设计遇到瓶颈很快就不了了之。
而ch能实现爆发式增长,除去马斯克带火的因素,起决定因素的是高质量圈层构建起的紧密关系链,用户对关注的对象有着较为清晰的画像,单靠产品设计和内容吸引其实用户很难建立强链接。
虽然ch看起来只是即时的语音聊天工具,但其实直播实时互动也是UGC内容价值之一,当然关系资产的沉淀是社交产品最为难能可贵的价值。同样作为载体的微信并不关注内容本身也不创造内容,做的仅仅也是承载和传递。
五、构建商业化闭环生态
1. 用户留存
ch碰上在春节爆红,许多国内的用户是抱着图新鲜上来看看心理,平时忙着工作不会长时间呆在上边,节后不知余热还能维持多久。另外名人时间成本很高,他们有其他更高效的变现渠道。
所以普通用户和顶流不会在ch上长留,一些腰部的网红或者想出圈的人可以通过结合自身定位对平台用户有目的性的输出,无论是泛娱乐的情绪价值还是讯息类的输出都可以在新新平台上获得快速涨粉。
2. 商业场景多样化
线下已成熟运作轻视觉的商业场景搬到线上其实非常容易:路演/各种采访、发布会/公开演讲课/招聘会/演奏会/心理咨询/脱口相声等等,对应的门票/服务费就是常见变现方式,抑或导流到其他平台再做其他变现操作。
3. 闭环生态
ch房间已放开最初的5k上限,目前我见到最多的已经达到7k。UGC创作者其实尤为讲究ROI,而足够多的精准“粉丝”——无论是follwers还是房间里的听众,都是创作者潜在变现对象。
随着更多不同身份背景的用户涌进ch,更多场景的玩法相信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le优良的生态环境利于吸引更多创作者进来并进一步激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从而使得创作者和用户在平台上沉淀下来。
如何吸引和激励更多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创作,互相高效匹配到对应的目标用户,如何实现创作者和受众的生态圈循环流动是ch和微信面临的共同课题。
六、总结和展望
在微信和Clubhouse两款产品上,我感受到了相近的产品设计理念:我们不生产内容只是用户内容的载体,立志于做高效简洁、人与人连接、小而美的app。ch安卓版已经在开发,未来的用户质量如何令人生疑。
去中心化和连接其实是存在矛盾的,当产品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产品的特性无可避免的也同时成为缺陷。例如:部分听众可能因为得不到发表言论机会而丧失耐心而流失。
另外因为开发技术难度低国内已有仿制品:capital coffee和对话吧等等,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壁垒也是ch面临的考验……
时代似乎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那么音频会否成为主流延伸出来一个小支流呢?
视频能带来视觉冲击感终究但隔着一块屏幕,声音让人感觉在同一个空间里,也比文字更为生动。相信未来身临其境的直播体验终有一日会实现,在虚拟现实技术还没能实现时,音频在线互动会否就是它的小小雏形呢?
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有生之年早日得以见证吧。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