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公益,不一定声张,但一定要务实。
2018年,星巴克在美开启了首家“手语咖啡店”,这家店的地址选在了全世界唯一全课程为听障和失聪人士设计的盖拉德大学(GallaudetUniversity)附近。
你可能会认为,既然开在相关院校周边,那么这个店也就靠近消费人群,所以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已?
但事实证明,手语咖啡厅的进度并没有停止下来,意义也并非商业而已。
2021年1月底,星巴克在上海的首家手语咖啡厅也正式营业了,店址位于繁华的都市商圈,面对的人群也就不只是听障人士。这更是国内继广州、北京、杭州后的第四家手语咖啡厅。据悉,成都店在2月份也将开启。
上海店
广州店
越来越多的手语店铺,也并非皆位于特殊地点,这已然成为星巴克的一个品牌公益动作了。
那么这种公益具体是如何落实的呢?
一、输出品牌文化
如果你在普通的星巴克店,一定见惯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声音,有时甚至喧哗。
但在广州手语店,店内挂牌写到:“这是一家‘最安静的’星巴克门店,致力于为听障人士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里,想象一颗咖啡豆所存在的巨大潜力,用心聆听爱的声音。
在新开的上海店,你也能看到一面艺术墙上写着:“于无声处,用一杯咖啡传递爱的声音。”
在品牌LOGO上,每一个字母也会增加相应的手语标志,无论在店内的装饰上,还是在店员的围裙上都能看到这样的手语图案。
同时,如果你是非听障人士,为了表达品牌对特殊人群的关爱,还会开设“每周手语课”,会在店内的挂牌上进行展示,来教会普通消费者一种常见的手语,增加与听障人士交流的机会。
这些细节,把品牌对听障人士的关爱尽数表达,彰显了品牌的温度。
二、优化特殊服务
在这些店铺内,点餐的模式也更加贴心,会为听障人士提供设计优化后的点餐服务。
首先,你可以用手语点单。比如当你要杯咖啡,就把两手握拳,一手叠在另一手上方旋转,做个让人想起磨豆机的动作。如果非听障人士不会手语的话,也可以通过手写板手写的方式,或者在菜单上指出想要点单的东西即可。
点餐的显示屏也与普通店不同。普通店内通常顾客看不到显示屏,但在手语店,点单的显示屏是双面的,方便让顾客也可以看到并确认。
当你点单后会拿到一个取餐器,它会通过震动的方式提醒取餐。
手语店在服务细节上,都充分考虑到听障人士的需求,创造了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即便你是普通消费者,也会轻松的完成整个无声点餐、取餐的流程。
三、创造平等就业
每一家手语咖啡厅,星巴克都会聘用一部分听障人士,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比如广州店刚开业时就有14位听障咖啡师;在上海店的12 名店员中,有 5 位是听障店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店内健听的店员还会经过专门培训,去学习用手语来和听障店员进行更密切的交流。这点其实尤为困难,因为对于听障人士来说,他们会与普通人的交流逻辑大为不同,但为了创造更包容性的工作环境,要煞费苦心的培训非听障店员,就更加体现了品牌的初衷。
同时,为了帮助听障店员与普通顾客交流,门店现在还专门启用了微软为星巴克开发的语音助手。这使普通人的点单语音能够转化成文字,方便听障店员能够完成顾客的语音点单。
另外,不仅手语店创造了就业机会,店铺里常见的贩售周边区域,还会与听障艺术家们合作,以他们设计的文创品为主,去帮助更多这样的人或组织。
整体看下来是否觉得非常暖心。星巴克能够把品牌公益做到这个程度,的确是值得品牌学习的。总结下来认为有以下三点:
1、把公益与生意结合;
很多时候品牌公益往往为了追求纯粹感,而脱离了生意本身,或者又太偏向商业意图,让人觉得公益的目的很不单纯。但来看星巴克的手语店,反而是把店铺生意与公益做了深度结合,在体现品牌这一文化之余,还能够创造生意,这才叫“赢得面子,赚了里子”。
2、让公益细水长流;
大多品牌公益营销,往往只发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所以时效上就很难延长。但对手语店来说,这种品牌文化必然会随着店铺的长时间存在,而做到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试想,每一次来店铺的顾客,不管是否有听障,其实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品牌对社会相关人群的关爱。这种关爱不是我听到品牌在说什么,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每一次的点餐服务的过程中,这才会更加让人醒目,并赞赏品牌的这个善举。
3、把公益做在实处;
其实上文所有的内容加起来,就是其他品牌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要只是单纯的叫出公益口号,创作公益广告内容,而是真正的落实执行下来。
一家特别的线下店,聘用听障店员、设计特别点餐取餐服务、店铺随处可见的品牌关爱文化,更为到店消费的听障人士,提供了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空间,这正是把公益做到了实处。对其它品牌来说,该如何去落实我的公益善举,并且能够时时刻刻链接大众消费群体,就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END-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