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自Canva可画
在互联网的巨浪中,许多新经济公司应运而生。它们发展到一定体量后,在一级市场融资的难度逐渐变大,此时,奔赴二级市场上市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制度的问题,许多大体量的互联网公司选择远洋IPO,海外上市成为了大的趋势。
这使得国内资本市场痛失了许多潜力巨大的上市企业。而在2018年,港交所终于选择改变制度,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上市,改革后的制度将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也掀起了互联网企业的回港大潮。
未雨绸缪者
说到回港大潮,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了。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遗憾告别港股时,创始人马云曾说:“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会回来”。就在港交所改变上市政策后,阿里巴巴也很快响应,终于在2019年11月圆梦香港,兑现当初这一承诺。
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后,成为首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其融资额一度达到1012亿港元,成为港交所成立以来募资最大的一单IPO,并超越腾讯一举成为港股市值之王,也让许多中概股蠢蠢欲动。
但好景不长,今年4月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随后两家教育企业跟谁学及好未来也遭做空。中概股遭遇严重信任危机,也被许多做空机构瞄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面临的不确定性随之增加。
如果说阿里二次上市的成功点燃了中概股回归的苗头,那么前半年的做空潮无疑加速了中概股们的回归之路。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下,京东、网易相继赴港完成二次上市,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概股相继回港上市也是有自身的考虑。遭遇瑞幸事件后,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将会度过一段长期被质疑的时间,一旦资本市场风向走偏,企业也将受到较大亏损。而二次上市既可以分散二级市场的风险,又可以在两地融资,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对阿里、网易、京东这种体量的互联网巨头来讲,二次上市除了融资以外,也可以对企业进行重新的估值,毕竟美股上市企业的市盈率比较低。在港上市后可以让外界更准确地了解企业,更有利于国内业务的开展。
巨头们相继二次回港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表现出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大大降低了风险,达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同时,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在呼吁浪迹天涯的中国企业回家“强身健体”。在此浪潮下,其它中概股也纷纷效仿。
“中年”自救者
除了“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们,回港上市也是许多“中年”企业的选择。10月23日晚间,成立已经27年的老牌教育巨头新东方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在香港二次上市,为此前的种种传闻画上了句号。
从招股书看,新东方并不需要上市融资。但从新东方最新公布的财报可以发现,新东方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新东方2021Q1净营收9.864亿美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1.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6.4%。在线下和出国两个主营业务的双重打击下,新东方损失惨重。
然而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爆火,从而孵化出了许多备受追捧的独角兽企业。在资本的不断加持下,在线教育企业弹药充足,未来教培行业也变局丛生,新一轮的排位赛即将打响,而新东方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如何自救也是新东方目前面临的难题。
于是新东方想到了回港二次上市。
新东方的业务多在国内,此次回港二次上市可以获得大笔融资用于开展业务,除了外部扩张和内部提升之外,也能扩大营销规模,加强企业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另外获得融资之后,也能在未来的烧钱大战中做好储备工作,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9月22日华住已经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作为连锁酒店巨头的华住此前深陷债务危机,二次上市也是为了“补血”自救。港股有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投资者,对于国内企业更加熟悉,相比冰冷的财报数据,他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衡量公司的价值和市场趋势。
由此可见,回港上市已经成为许多“中年”企业的自救选择,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长期被低估,回港上市无论对市值还是资金流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目前有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出现了“回家”的传闻。虽然并未尘埃落定,但此趋势无疑证明了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未来的敲钟方向
伴随着大佬们“回家”的热潮,也给首次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带来了一个问题:回家还是出海?上市只是一个开始,许多企业在上市后都面临了“上市即巅峰”的局面,所以对于新经济企业来说,在哪上市是一个慎之又慎的选择。
今年在回家潮的带领下,许多新经济公司都选择了在国内上市。农夫山泉于9月8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岸,其创始人钟琰琰也享受了一下首富的感觉。蚂蚁金服即将同时登陆A股和H股,或将创造全球最大IPO规模。除此以外,京东健康、嘀嗒出行等也向港股递交了招股书。
港交所上市的条理清晰、政策透明,对上市企业的盈利状况、市值、估值都有自己的标准,企业能否上市也能够提前做出预判。而细数这些在港股上市的企业,它们大都资质稳定,而且财务状况也保持着良好盈利状态。
不难看出,比较稳定的企业更愿意拥抱国内资本市场,因为在国内市场讲故事更容易达成共鸣。但对中国企业来说,美国股市仍然具有“黄金标准”,未来赴美上市的企业仍然不在少数。
美国股市的上市要求相对来说宽松许多,不限制盈利状况,反而更看重企业成长和发展潜力。且美国股市作为全球最大、最活跃和最丰富的资本市场,赴美上市也能最大程度解决资金问题。
所以即便回港成热潮,但中国企业仍然奔向华尔街敲钟,比如最近成功在美股上市的贝壳和名创优品,未来新势力或者需要大量现金流的企业将选择海外IPO。
相比于多年前的上市状况,如今远洋IPO的浪潮已经逐渐在发生改变,未来港股也将迎来更多的企业,中国的“纳斯达克”有望形成。
资本市场需要实干者
2020年,集体IPO成为趋势,股市迎来大爆发。美股、港股、A股迎来大规模的上市热潮,除了一直备受关注的科技股以外,盲盒、宠物、彩妆等新兴产业也踏入了资本市场。伴随着上市企业的增多,资本市场对于上市企业的态度似乎愈发趋于理性。
然而无论是选择国内还是国外上市,企业都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坚决摒弃上市圈钱甚至“割资本主义韭菜”的错误取向,把公司上市融资、创业团队兑现创业回报和为投资者实现回报作为发展的方向。
未来,只有那些能够用财务数据证明自己的优势和成长性的企业,才能持续享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中概股企业应当深耕潜力市场,以求最大程度完成预期回报,而不是继续执着于画大饼。
资本市场不但需要故事,更需要实干者将这个故事落地。未来将会不断地有新兴企业崛起,也将有许多企业退出历史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依靠其核心竞争力,需要有良好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了而立之年,无论是市场监管还是发行机制都逐渐趋于成熟,而未来互联网企业也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大放异彩。
文章来源:金融外参记者张文瑜
【投稿人原创】  本文由投稿人原创发布于爱盈利,未经投稿人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联系: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