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公众号运营三部曲终篇:你的新媒体运营,是时候升级操作系统了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653

建议抱着阅读书本的心态品读本文。无论任何领域,当人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止步不前,或者,努力的成效极低时,说明该领域的“底层理念”存在重大缺陷。

而新媒体运营(确切的说是整个基于“注意力”市场的泛内容领域),很明显到了该“升级操作系统”的时候了。这并非一句“红利期已过”、“跨界竞争”就可以简单打发,然后无视增长瓶颈,心安理得继续该咋地咋地。

上篇推文,我“科普”了一下“粉丝生命周期”的观点。其实仅仅是个热身。从留言中看出,部分读者已经预判到背后的干系之大了。是的,正如在“科学世界中”,任何一丢丢的“微小差距”就能引发整个基础科学的“天翻地覆”

比如,开普勒发现行星飞行轨道是椭圆而非圆形,孕育了牛顿力学体系;而水星的轨道仅比牛顿理论预言的偏离了万分之一度,最终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力学;至于量子力学的光子干涉现象就更“渺小”了……

如若与之相比,“粉丝生命周期”于粉丝经济的“商业世界” 而言,简直像是在太阳旁边突然蹦出了个“黑洞”般的重量级发现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核心运营战略中?

引入该理念后能否使业绩维持高速增长?

如果引入,那会有哪些配套“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该不该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核心战略

我们判断一个要素是否该受“最高级接待”的关键在于它对核心要务的影响权重。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核心要务自然是“商业价值”咯。

理想情况下,任意时刻的“泛内容产品”(下文主要以微信公众号作为示例)的商业价值近似于:

商业价值 = 有效用户数 * 用户质量 * 对用户影响力

对于特定领域的内容产品而言,一旦定位确定,用户质量基本上是个定量了。那么,产品的商业价值主要就取决于“有效用户数”、“对用户影响力”这两个变量了。

于是,不难理解,对于一个运营了一段时间的产品而言,它的商业总价值约等于下图的体积(再乘以一个定量):

上图代表了一个“泛内容产品”从零开始(尖端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粉丝不断增多,然后到了增长临界点(即“新增-取关”不再增长时)后开始萎缩的整个历程。

因此,要提升上述历程中产品的总商业价值,只需要增大图中的面积、或者增大其厚度。

其中,面积主要取决于粉丝生命周期:

毕竟,一旦产品运营期到了用户生命周期后,实质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用户流失的情况(哪怕他们暂时没有点击“取关”),换句话说,一旦到了粉丝生命周期的时候起,基本上不用多久就会达到用户增长临界点(在人口基数没有大变化的情况,没有产品能够长时间维持加速增长)。

用户增长达到临界点之后,紧接着是“加速”衰减(注意:是加速不是匀速),所以上图的边缘理论上都是圆弧,而不是直线,知会即可,懒得画了。

那么,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厚度”(即对用户的影响力)是否也与“粉丝生命周期有关”?

是的。虽然不是完全成正比,但可以肯定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

粉丝生命周期越长的内容产品,通常也对粉丝的影响力越大。(毕竟没有人能深爱着某个内容而完全不受其影响吧)

*觉得不好理解的朋友可翻回上篇文章的论述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

任何一个泛内容产品的商业总价值,与粉丝生命周期的平方(约)成高度正相关性

所以结论很明确,“生命周期”不仅应该纳入“泛内容”产品的核心战略布局中,而且还应该是“名门正娶八抬大轿”隆重接待。(一直很难理解为何这么多年来新媒体运营可以对这个要素视而不见)

当然,你或许会问,时下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广告主、合作商不是都非常在意粉丝量、阅读量(点击量)之类的么?

没错。行业间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年的金融危机、虚假繁荣也是这么来的:少数人操纵、一些人装傻、多数人真傻。

这里只是提供真相,至于要真傻还是装傻,请自行抉择

现实情况是,当下已经暴露严重的问题了不是么?

市场严重萎缩,你可以来一句“红利期已过”,但是,有没想过这更大可能是因为“整个行业把市场做臭了?”(基于错误的战略指示)

从这个层面讲,这不是跟金融危机的本质一模一样嘛:把市场做臭,投资人都跑了,然后经济崩塌,最终的受害者是谁?

唯有洞察真相才有机会最快自救、或者突破瓶颈

那么,是否将“粉丝生命周期”引入之后就能够拯救业绩与水火之中?

既是,也不是。

二、引入“生命周期”理念能让业绩快速大幅度增长么?

“治标不治本”、“釜底抽薪”这些成语早已存在几百上千年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主义、线性思维反倒却更广泛深入民心。

*工具主义指将科学理论视作黑盒,不求理解,盲目拿来用。

一个全新的理念,哪怕再优秀,在前期引入后,也需要磨合、自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问题在于,一个“泛内容产品”有没有勇气、耐心熬过磨合期的阵痛。

如下图所示:

当一个内容产品进入增长瓶颈期之后(蓝色三角形底部),如果将运营资源投入到“持续扩大外部流量(包括烧钱推广、扩大内容范围)”,那么,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白色虚线)。但是,无需多久这些狗急跳墙的战略就会暴露严重缺陷,进而快速衰亡退出。

反过来,如果将资源进行内容的实质升级、革新、试验,势必会影响部分老用户导致整体加速衰减(橙色虚线)。但是,一旦熬过这段时间之后,又将极大延长下个增长临界点的到来。

所以,结论:

引入新的战略思想,不幸的是,它不能立竿见影,阵痛必不可免;幸运的是,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尽量缩短磨合期

在正式探讨“如何科学引入新的战略思想”(围绕“生命周期”展开)”,以及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之前。

请允许我先简单插入一个小话题(当中场休息吧)。

那就是,在当下国内环境中,新事物的社会规范总是滞后的,如果仅仅是为了“高效率”的赚钱,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你确实可以无视“粉丝生命周期”理念。

比如,公司(创始人团队)尤其擅长“fight and run”(赚一笔即转战场)的策略,而且整个公司的核心资源也按照这种打法进行了高度优化,那么它确实可以“赚一笔然后转移战场”的战略。

对,像极了市场寄生虫:把“宿主”市场破坏之后,全身而退转移到新的宿主身上。

我大可隐藏这个事实,然后一边倒的给大伙儿“推销”粉丝生命周期理念下的新思想,但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我们有义务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真相”,然后在此基础上,自行“选择”你自己认可的商业伦理

至于「少加点班」嘛,我已经坚定的做出了选择:

探索一条社会价值第一,盈利价值第二的新商业道路。

理由?

生命那么短,推动历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纯粹赚钱有趣多了,仅此而已

中场休息结束,回到我们探讨的问题上来。

声明下,不要误以为我输出了上述价值观,大伙儿就误以为“引入粉丝生命周期”作为战略布局后,就要面临难走的路。

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大环境而言,新的思想可说是势在必行(刚刚提的fight and run是指放弃这个市场进入新市场)。

毕竟,就我观察,很幸运,业界多数新媒体企业还是“企业家”心态多点,“小商小贩”心态少点。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

三、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配套“大问题”

前面的商业总价值图已经充分论述,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理念后,战略目标就不该是盲目的“拉新、促活”而是“提升粉丝生命周期”(即提升商业总价值)。

*尤其需要警惕激进有效的盲目拉新策略(比如扩大内容范畴、降低内容层次)都是以加速粉丝生命周期衰减为代价,短期有效,长期加速死亡。在以后专题有机会再探讨这背后的逻辑。

“提升粉丝生命周期”是目前(我能想到的)能突破临界点,继续保持泛内容产品健康、稳定增长的唯一手段

当然,理论上说得很明确,但实施起来,将要面临三个“大问题”(上篇读者留言也有朋友意识到了):

  • 大问题一:具体怎么做才能提升“粉丝生命周期”

  • 大问题二:需要引入哪些新的指标评估“优劣”

  • 大问题三:内容水平提升之后,即变相提升了内容定位,那是否会丢失“认知水平”较低的用户,怎么处理

下面,我们逐一探讨应对策略。

首先,是大问题一,究竟做什么才能实质提升“粉丝生命周期”。

这个问题,我在上篇推文中已简略的阐述,提升粉丝生命期的三种策略有:

*忘记的朋友可拉回去直接看最后一节

  1. 内容工具化(将该领域用户需要的特殊高频内容设计成“工具”)

  2. 内容社交化(即提供“难以适应”的正向刺激)

  3. 持续让内容“蛹变”升级(内容随着用户的认知提升而提升)

事实上,前两种策略本质上属于“增值服务”的范畴,并没有触及“泛内容”本身。(上篇推文因重点讨论“粉丝生命周期”理念,没有深度探讨)

如果我们要真正从内容层面提升生命周期,务必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切入,两边都不能忽视。

我们先探讨宏观问题(这在业界居然暂时没有任何讨论,着实不可思议)

四、提升宏观生命周期:融入全新底层思想

所谓宏观粉丝生命周期,意即特定类型内容的“内在生命期”。比如,针对K12教育的内容,那么基本上所有用户高考结束后就宣告结束了。类似,针对儿童教育的内容,那么在用户(家长)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基本上也结束了。但有些泛内容的宏观粉丝生命周期可以非常漫长,比如泛娱乐、民生(保养)、新闻类;但也可以非常短,比如应届生求职相关。

如下图所示列出了部分领域的宏观粉丝生命周期。

*泛娱乐领域很容易因为流行趋势改变而突然市场急剧萎缩,比如直播取代短视频,成熟后的VR取代直播等。

那么,问题来了,貌似只要选定了某垂直领域,其宏观生命周期就已经注定,那么这个话题是否连探讨的价值都没有了?

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多数人的思维习惯被“显而易见”的逻辑束缚了双眼,反而在没认真思考创新的可能性之前就放弃了

宏观生命周期存在延长的可能性,而且存在大幅度延长的可能性(前面商业总价值公式我们就该知道大幅度延长生命周期带来的价值量有多大了)

实现这个可能性的思路就一个:持续在该垂直领域中融入全新的底层思想

事实上任何领域,无论是社会人文还是自然科学,其各自的“知识量”都呈指数增长。对“泛内容”自媒体而言,允许它吸纳的“全新底层思想”实在是太多了。

以“漫画”这一内容领域为例,以往流行的都是少年热血漫画,对于一些成熟的读者,他可能就逐渐离去了(宏观生命周期上限);但是,“漫画”主题也可以融入更多的新理念啊,比如更贴合现实的社会伦理思想、更宏大的世界观主题(像《寄生兽》、《全职猎人》等)都融入了更新的人文内涵。

这又能极大延伸宏观生命周期。类似道理,任何泛娱乐类内容都适用。

那么,“知识成长”类内容又如何呢?

就“互联网运营”这一垂直领域为例,这一两年,如果你是个运营老手,应该会发现,真正具有实质突破新思想的内容少之又少,去知乎搜下“运营”就可以清楚看到,毫无深度的问题,高度同质化、视野狭隘的回答占满屏幕。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运营”这一领域的天花板很快就到顶(大家翻翻这个领域大号的数据就明白)

但是,哪怕就“互联网运营”这一窄小的领域,于宏观生命周期,其实它就存在巨大的延伸空间。

比如(找不到实例,拿自己举例吧),我的公众号就属于典型持续融入新思想的公号:

  • 例如,去年那篇经典UGC(一文读懂UGC:互联网上的生态秘密)文中,我在UGC运营中融入了生态学思维(PS:今年被人洗稿了,连带那洗稿抄袭者都受到了高度好评,至少说明了实质创新的受认可程度);

  • 又比如,在今年年初的几篇文章中,我也持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进化论思想;

  • 而近期这两篇粉丝经济的专题,我其实又融入了部分经济学的思想;

此外,像“知识”这种特殊商业经济形态,就连经济学都没有透彻的研究,而本文已经开始渗透了……

我举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无论你所在任何类型的“泛内容”领域,都有极大的延长宏观生命周期的可能性:通过融入全新的底层思想(大都是跨界),通过实质的底层创新,通过引领行业的前沿思考

那么成效如何?在我从运营公号到今天随机标记的180个运营人中(历时一年半),目前取关人数是1 。相信这个惊艳的数据已足够力度验证。

当然,宏观生命周期做的好确实是牛气哄哄,但它仅占一半的权重,如果针对个体的“微观粉丝生命周期”没有控制好,商业价值总量一样不会很好看。

那么微观怎么提升呢?

五、提升微观生命周期:相对竞争优势、容忍度、峰终体验

年纪踏入某领域“宏观生命周期内”的用户,打个类比,就像即将就业的年轻人,他虽然一定需要就业(开始对该领域内容有“强”需求),但他依然可以自由选择去哪家企业工作,中途不爽也可以随时跳槽。

这就是微观粉丝生命周期的概念,它类似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但由于“泛内容”(广义的知识)的特殊性,还是有些区别的。

总结一下,提升微观生命周期,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他们彼此间存在相当高的正相关性(即某一项实施不到位会严重影响整体效果)。

(1)内容的认知层次应至少略高于该领域头部内容供应top3的平均水平

由于各色内容“品类”的过度供给,目前多数互联网“泛内容”领域均已进入高度“中心化”状态——用户需要关注的内容品类太多,给某一品类留下的可选内容供应商越来越少了。

比如健身相关的内容,我关注了最大的A健身,就懒得再关注B健身了。反正内容不会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至少用户是这么想的)

因此,对于任何“泛内容”提供方,如果内容层次连头部的平均水平不到(这仅是最基本要求),在该领域几乎毫无竞争优势可言,长远理性考虑,应尽快退出市场

(2)应对过度竞争陷阱:确保定期输出超乎用户预期的“精品”

国内互联网的用户总是热衷于相信及传播“轻松成功的故事”,尤其是泛内容领域。这间接导致了目前的现状——“不计成本”(感谢不动脑的投资人)的过渡竞争状态。

这种过度供给的状态,就好比你早晨上班,一路上有四五十家早餐店抢着免费给你送牛奶,甚至给钱请你喝牛奶——你还会记住哪家牛奶什么品牌么?用户很容易陷入“小品牌健忘症”。

面对这种被遗忘风险的最佳应对策略是什么?

还记得以前那篇“如何科学面试”谈到的“峰-终体验”吧?

*“峰终体验”指一个人对某事项的最终记忆不是整体感觉,而是这个事项的最佳体验点及结束体验点的平均值。

为此,我们必须确保能够输出本领域的内容“爆品”(给用户极佳的“峰值体验”留下深刻印象)。

要求每期都推出爆品内容不现实,但至少要保证每个周期,比如每周一期(如果是每天推内容)、或者每月一期(如果是每周推内容)。

注意,我说的“爆品”并非指“刷屏级”内容。

刷屏级内容触发的前提条件是跟大量用户产生某种共鸣,这必然是以低认知层次内容为核心。而低认知内容,极易被大脑识别为“无效思维”,从而放弃,也就是下一个策略:

(3)降低被大脑识别为“无效思维”的内容的输出概率

先明确一点,人类大脑这个功耗大、不环保的身体器官,之所以能屡屡获得资源特权,正是因为大脑对任何形式内容的“阅读”实质上都是一种“认知学习行为”(广义上的学习),认知对存活至关重要。

对,包括你看那些搔首弄姿的美女直播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极端重要(与繁衍有关),人类底层思维没有伦理意识,优先考虑繁衍生存(背后的内在机制是与如何取悦异性有关,再讨论下去就有点成人了,就此打住)。

聪明如你自然会意识到,那大脑必然需要进化出一种规避重复“学习”(从而节省能量)的机制。

大脑怎么识别重复的无效思维呢?

通俗的说法,就是“标记套路”,一旦被标记出,就会衍生我们称之为“失望”、“厌倦”、“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间接导致用户流失

换句话说,以下内容策略,如有可能,尽量少暴露:

最忌“套路”(引发厌腻情绪)

套路的本质就是重复,换着法子的包装同类的内容,除了“性、暴力、社会伦理”等“成瘾”类的内容,“套路”很容易激怒有着基本认知水平的群体;

*关于成瘾类内容的问题我已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不在此展开

放弃低价值文章(引发失望情绪):

不要为推内容而内容,确保每期内容质量至少不低于自身历史平均水平,如有可能,甚至没必要按照“自然时间”为基准推文。

尽量少标题党(引发愤怒或失望情绪):

标题党的“有害性”恰恰来源于它的“有效性”,它极容易“伪装”成新资讯避开大脑的“无效思维审查”,进而唤醒大脑的关注及期待感,这为必然的失望埋下伏笔

PS:我以前测试过,标题党确实能带来漂亮的“阅读量”甚至“分享量”,但其带来的“获粉贡献率很低”,长期来说,得不偿失。

内容始终与主流用户息息相关:

内容应定位清晰,不要为了增长压力盲目扩大新用户群体。

以上都是容易让大脑标记为“无效思维”的内容。

当然,并不是每“犯一次错”用户就“取关”,不同类型的泛内容领域,用户的“宽容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该领域的“竞争程度”、“你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值服务”、“精品率”……等前文提到的诸多因素有关。

(4)原创型自媒体可尝试个性化

这背后是个人(或内容)品牌化(魅力)的一整套思想及体系。这个话题很大,后续我再专题探讨。

结合本文及上篇推文,我们可以把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所有策略总结成如下脑图,仅供参考:

这里回答下读者@Muge的问题:以转载为主的“非原创号”还有存活的空间么?

当然了。无非差异就是用“编辑的品味升级”代替“原创作者的内容升级”,一样一样的。上述策略完全适用。

话说,目前世界最著名的刊物不都是“编辑出版”的么(比如《时代》周刊)?

PS:编辑的能力与创作者的侧重有点不同,但同样价值很大。

另外,回答下知愿者@唐方的问题:当下做公众号还有机会么?

我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公众号(内容平台),问题在于“泛知识”,或者确切的说,在于内容经济本身。只要是运作良好的“知识经济”,无论你是开公众号、还是知乎专栏、头条号,总有你的生存空间。总的来说,国内真正具有实质创新的“好内容”,无论在各个领域,都是凤毛麟角的。

最后,读者@ Neroli的问题:除了涨粉,通过哪些指标评估小编(或原创作者)的工作价值?

下面的内容将详细给你解答:

六、如何制定全新的数据指标验证成效?

传统的“粉丝经济”,评估内容质量的指标简单粗暴:阅读量、转发量、新增粉丝数量、粉丝总量……这些可量化、很直观,但问题很大。(上篇推文已充分阐述过分重视“可量化数据”造成战略短视及创新不足的问题)

那么,当全新引入生命周期作为战略中心之后,我们该关注哪些指标呢?

以下是我初步总结的比较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我用来评估自身的风向标),也欢迎各位在留言区补充更好的指标:

(1)阅读完整数(或者称有效阅读率)

即“拉到文章底部”以及“至少达到正常有效阅读时长”两者的交集,比如一篇正常人5分钟阅读完的文章,10秒就看“完”了,这种是不计入数的。有效阅读数是评估真实活跃率的最靠谱指标。

(2)内容吸粉贡献率

即具体一期的内容带来(贡献)的新粉数目。以公众号为例,可以从后台数据中间接计算出:从图文公众号名称、从图文右上角菜单、名片分享、转载量(转载获得的新粉体现在“其他合计”类别中)。

其中“转载量”只能说明业界的眼光,仅供参考。

内容吸粉贡献率可以看出某篇文章的“冲击量”,冲击量大即属于上面提到的“爆品”级内容(注意,不是转载量或分享量)

(3)正向留言占有效阅读比率

即每期内容的“正面留言的人数”占“有效阅读量”的比值。

虽然说存在“沉默用户”,但长期统计来说,其比例是相当接近的,所以这个指标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

正向留言占阅读比率体现的是内容的认知层次与主流用户的关系。

注意,略高于读者认知层次的内容是最理想的。你可以根据本指标间接判断普通主流用户的认知水平。

*这里回答了上篇推文中几位读者的疑问:如何判断主流用户的认知水平

(4)打赏占有效阅读比率(如条件允许)

如你所在的“泛内容”平台具备打赏功能,这个数据可以跟上面“正向留言占有效阅读比率”的数据联合参考。

此外,打赏用户的占比可以作为“用户质量”(评估公众号价值公式之一)的间接参考指标

(5)点赞阅读比(谨慎参考)

“用户点赞”这个行为可能代表多种含义:对你文章的认可、对文章某观点共鸣、甚至是小手一抖……总之,很难判断各自的比例。

所以,建议不要将“点赞阅读比”与上述的“留言阅读比”、“赞赏阅读比”摆在同一个权重去评估。

(6)用户失望率(谨慎参考)

类似上面道理,用户吐槽的原因也很多,比如,他或许不是主流用户、或者刚跟对象吵架了等等,较为主观,请务必谨慎参考。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何不看“取关用户数”。

这个问题在“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理念时就已经隐含了:不少实质取关了的用户还处于关注状态,他后续的“取关”操作是随机的,很难评估,所以这个数据其实意义不大了。

那么,除了以上“可量化”的数据之外,李少加还推荐一种更简单却卓有成效的判断策略:

你(内容创作者或编辑)只需自己翻看上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前的内容,如果没有明显看到现在相比那时的提升,那就可以侧面说明相应的“粉丝生命周期”不会有大的变化。

目前,我的公众号几乎是按照上述“战略”及标准来运作的,跟大伙儿分享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按照这种标准实施时,反倒惊讶的发现,用户的增速、活跃率甚至比之前增长的更快(阵痛期很短)!

我想了其中的缘故:这种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的策略其实会“迫使”你不断“升级内容”,不断将“用户利益”摆在更高的位置(如此上述数据才会增长)。

这也是我为何如此坚信“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的战略思想比早期纯粹追求阅读、分享、促活、增粉等更“科学”的原因:

它在为社会持续创造实质价值,而这也正是创业的本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七、探讨最后的大问题:提升内容深度损失新用户怎么处理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科普”一个观点:我们务必要与任何“绝对化”的观点保持距离。比如,我们熟悉的“包治百病”、“保证赚钱”、“一小时学会”……等等,这些“绝对化语言”要么与狂妄无知为伍,要么与江湖骗子相伴。在人文社科领域,不存在任何一种更优越的事物,它仅有好处而完全没有坏处。就好比,提升粉丝生命周期的最佳策略——内容持续蛹变(提供宏观、微观粉丝生命周期)。

没错,无论对于任何类型的泛内容产品,这个思想都是卓越的。但是,诚如上篇读者的疑惑,它同样存在一个缺陷——内容深化后,将损失一批(从“认知水平人口金字塔”来看),甚至是一大批“认知水平”较低的潜在用户。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较为常规而有效的措施是:对已有内容进行严谨分类,然后在引流环节、以及用户刚刚关注的环节即进行相应的内容分类指引(此外,在外部渠道投放内容时,也按照对方渠道的用户认知水平,投放相同层次的内容)。

比如「少加点班」的运营类内容我就分为“入门”跟“进阶”。

但是,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真实的情况其实比我最初想象的简单一点

比如在「少加点班」的读者群中,我就欣慰的发现不少读者朋友直言:

“虽然看不懂,但很喜欢,也愿意反复查资料看多遍……”

这其实是刷新了我的认知的,或许,用户的认知水平并非决定于他是否关注某内容的“硬”门槛。用户关注与否更多的是他们的「意愿」,即,你的内容能否唤醒用户的「意愿」

就好比小时候我们也不是看得懂一些经典名著、或者诗词歌赋,例如,红楼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喜欢它,事实上很多人不也是看了几遍么。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内容表达的技术熟练度的问题,算不上致命(何况还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指标进行监控优化)。一个成熟的内容创作者,他是有能力将一个认知层次90的内容,糅合到一个阅读体验上是从60到90的柔和过渡状态。让用户感觉“看不懂但喜欢”

(*虽然目前李少加也还做不到,但可以努力不是么)

尾声

这里就不替各位对全部内容进行总结了,倒不是懒,而是上述内容认知密度大,光看一遍不大可能消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讲,但凡“替人读书、替人总结”之类的本来就是伪科学

这几天写得累,研究的更累,后续预计会推出一些更深化的内容(即表明看与运营不是强关联,但却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最后,必须郑重提醒的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比如商业管理),按照错误的理念也可能执行出“成功”的结果,反之,遵循更优的理念执行出“失败”的结果也并不出奇这背后不仅取决于“理念”的成熟度,更关键的是实施主体的“到位”程度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评估一个理论优劣的标准是,看几个竞争理论谁能通过“关键实验检验”。

但是,对于商业理念,很难做到外部环境的实验可控性,那么,我们可以将波普尔认识论的观点略微调整下:“看哪种理念在当下环境中的成功率更高,更具持久旺盛的生命力,看谁的“解释”更为通透”

就连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念都花了二三十年才获得业界普遍的认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提出的这个全新的小小理念需要多长时间会得到认可。

自己的理念,自己去验证是对的,就要贯彻到底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 dw_posts.ID not in (271642)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15780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5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