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产品思路上细究,无论是因“大V”爆红还是此后推出的讨论区,有意无意间,基本面向的都是普通用户;但分答一直想做的专业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之打架。
分答的“消失”似乎显得有些突然。
这款出自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之手的问答类产品,在经历今年五月底王思聪等名人入驻后,迅速爆红,直到6月底宣布获2500万美元A轮融资。但一周前分答悄然“下线”,不仅新老用户无法注册登录,其微信公众号及APP也无法访问。
对此,分答母公司在行CEO 助理吴云飞向腾讯科技解释称,此次“下线”仅仅是因为技术升级。至于重开日期,吴云飞只表示“很快,尽快”,并称详细的时间表当前不太合适透露。
一些业界人士猜测,分答可能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不可抗力”抑或是重大内部调整,但诸多猜测至今并未获得分答团队的任何证实。
与下线一周相对应的是关注度持续下跌。根据百度指数,哪怕是近一周内的最高峰8月15日,分答的百度指数也仅有1892, 距离5月30日的最高点23467,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曾经的“爆品”分答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于“大V”
作为一个不算新的类别,问答类产品从百度知道开始就已为人熟知,但直到知乎崛起,问答类产品才真正脱离附属工具的范畴走进主流。与免费的知乎不同,分答虽然也主张对知识的共享,但更多开始强调对知识的价值变现。
在分答的模式中,回答者设定金额,被提问后,回答者通过不多于60秒的语音回复获得所设定收入;此外,其他用户可通过1元的价格对问答进行偷听,提问者和回答者各获一半分成。
为用户带来经济利益,在分答模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由免费到收费过渡,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对此,分答的手段比较讨巧,通过邀请王思聪、刘慈欣、章子怡等“大V”,成功加快了这一进程:分答关注最高值的5月30日,距离5月15日产品上线仅半个月。
这与新浪微博的发迹似乎同出一辙。
在引领分答走向“巅峰”的路上,支撑其高估值的并非果壳网以往主打的科普类知识,反倒是更偏娱乐化的“大V”带来的绯闻。这类“知识”一度令分答成了好事者们堂堂正正窥探名人生活的工具。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大V”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诸如王思聪通过回答32个问题拿到了23.8万的收益,因痛批《小时代》电影引发关注的编剧史航则在9天拿到了4万元。拿到的收入金额其次。另一方面,拿到收入本身引发的舆论效应又各自发酵,第一批用户也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在爆红初期,与微博一样,分答通过“大V”收获了高关注度并迅速聚集起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但可惜的是,普通用户的人格并未过多凸显,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提问者和偷听者对“大V”绯闻花边类消息的“窥私欲”。
答主收入两极分化
幸运的是,作为创始人,姬十三早已意识到这一弊端。
在6月底的融资发布会上,姬十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明星带来的高峰肯定会过去,分答要回到专业服务层面,提供真实的价值感。而姬十三所谓“真实的价值感”,与此前果壳所显现的气质并没有太大差距。
这从分答所从属的“在行”可见一斑。姬十三在分答出现之初,就表示分答即“在行”的mini版,而在行主打的1v1私下付费交流模式更接近于一种线上咨询,其平台专家即“行家”大多是各个垂直行业的真正专家。沿袭这一理念,在分答爆红的同时,在行的“行家”也陆续被导入至分答,并带来一部分对“绯闻”不太在意的用户。
但“不幸运”的是,分答的爆红似乎严重超出了姬十三的预期,分答和在行的这两部分答主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定位也出现了颇为明显的分化;尤其在6月底姬十三声称要回归“专业”后,答主们开始感觉到一些异样。
一位曾在分答排行榜上排名100左右的答主告诉腾讯科技,对他个人而言,6月底开始的衰退已经十分显著的体现在收入数字上:在6月底前,其分答平台收入常常有500元左右的日进账,但6月底开始,尤其是7月初,其日进账则骤然回落至不到两块钱。
“这主要是因为没人提问了,以前的日提问量在20-40个,6月底之后几乎完全没有”,他解释称。此时爆红初期的明星效应正迎来下滑,被寄予厚望的第二批用户即各个垂直领域的答主,由于缺乏掏腰包的提问者,也开始逃离平台。
而另一位在7月注册分答的用户告诉腾讯科技,答主们在7月并非都丧失了收入,“大V”、“中V”依旧拿走了平台大半流水,还有一部分较为知名的“行家”,也有稳定的收入进账。但他也认为,此时的分答对新用户,无论是答主还是普通用户,吸引力都在下滑:定位摇摆带来的内容危机已经让不少老用户丧失好奇,而一般答主缺乏来自平台的资源支持,也令分答变得不那么友好。
尴尬的“讨论区”
此时,分答团队在7月底开始尝试另一条路。
在7月底更新的新版本中,分答上线了同题讨论功能,而这一功能完全撇开了原有知识付费的逻辑,采取讨论内容免费查看的模式。不仅如此,这一模式模糊了“大V”和普通用户的差别,二者的地位首次在产品中做到平等。
分答团队的目的也显而易见:希望通过讨论形成一定社区意识,解决回流难问题的同时,也可让分答由“大V”为中心变为相对可控的以话题为中心。然而这一功能值得商榷:
1、分答坚持的语音回复,在讨论中并不占优。由于讨论中需要较为频繁的查看信息,语音反而不太友好。在成为语音版知乎后,分答可能已经丢了自身优势。
2、中高端答主的积极性。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很难让中高端答主形成参与讨论的粘性。最终很有可能形成普通用户希望与中高端用户“平等”,中高端用户却无意的局面。
3、专业性有所降低。中高端答主的缺位很有可能让讨论缺乏专业性。
根据三节课的统计,从同题讨论测试版开始,到8月1日,最爆款的一个问答是“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60秒,你想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回答者有8380人,听过的有179796。除此之外,分答讨论板块的其他“爆款”也大多和“专业”无缘。
从产品思路上细究,无论是因“大V”爆红还是此后推出的讨论区,有意无意间,基本面向的都是普通用户;但分答一直想做的专业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之打架。
走向何处?
在这种摇摆之中,分答愈发尴尬:对于真正希望拿到专业咨询的人来说,60秒的语音时间大大限制了能承载的信息量;对普通用户,一个语音版的微博真的有必要吗?
据了解,此前有自称是分答内部人士的人曾爆料,此次更新有可能将上线“悬赏”功能。在悬赏功能中,原本提问者向答主提问的模式变为答主自由选择问题,只要答主多劳,就会多得。
这一产品形态几乎可以看做是百度知道的语音版,虽然在专业性上有所妥协,但在坚持知识变现的同时,可能会为一般答主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用户粘性也会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针对60秒的限制,分答联合创始人曾经告诉腾讯科技,作为补充,分答还会有免费的追问,15分钟电话语音聊天,以及在行线下1对1模式。这样一种对平台问题的分层,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承载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产品形态上与在行继续保持区分,不至于左右互搏。
不管怎样,分答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已经向业界展现了一些知识变现的可能。作为一款快速爆红又快速遭遇危机的产品,如今的分答,最迫切的还是需要证明知识变现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