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中,自媒体这个名词流行起来似乎是微信公号火了之后,但在微信公号前好多年其实就有自媒体这种形式了。从早期的网络文学论坛、天涯、西祠胡同、豆瓣到博客、开心网、微博、知乎、果壳,再到微信公号、快手抖音、B站、小红书、直播等等,一代代网红层出不穷。
宁财神就是从网络文学论坛成名,雕爷则是在天涯出道,留几手先是豆瓣后在微博大火,叶檀就是从博客时代出名的,而我最早知道李诞其实也是在微博上,微博之后网红数量剧增,公众号也兴起了罗辑思维、连岳、毒舌电影、六神磊磊、十点读书、新世相、一条等等大量自媒体。最近几年直播的兴起则让“网红”更加令众生向往,毕竟一年上亿的收入可真的是真金白银。但自媒体有个宿命,就是往往不能穿越媒体形式的转换,好一点能连任两三届,也就悄然退场了。古人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用在自媒体这里也相当贴切,又透着一股哀伤。康熙大帝都是“我多想再活500年”,自媒体虽然不太可能千秋万代,但能不能跨越媒体形式的周期,多红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呢?
今天跟你聊一聊我的思考。
我们先说一说熊猫的故事吧。熊猫据说是在几千万年前从北部极寒地带迁徙到秦岭一代的熊类,到了那里发现了一望无际的竹林。熊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可以吃竹子为生,而且竹子是四季常青的,加上熊在那里没有天敌,日子简直是天堂一样。从此这批熊失去了捕猎和吃其他食物的习性和能力,而且也不再冬眠,渐渐地全部以竹子为生。
但是竹子有个特性,就是60-100年会开花一次,开花之后,一片竹林就会全部死去,因为这一片竹林是同一棵竹子生长繁衍开来的,虽然不是同生,却会共死。这对熊猫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当年看起来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瞬间就是地狱,所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一切福音,皆是诅咒。
如果说熊猫极度依赖竹林的话,公号自媒体就极度依赖微信,而其他自媒体也是与各自的平台共生共死的关系。媒体平台起起落落,自媒体也沉沉浮浮各领风骚三五年,那有没有办法穿越各个媒体形式的周期,活得更长一点呢?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未来十年什么将会发生改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我却从未面临这个问题:‘在未来十年内什么将保持不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理解了贝索斯的这句话,答案就很简单。你要去借助十年之后还不会改变的媒体去传播你自己,保留你的思想和创造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十年之后也不会变的媒体呢?或者借用麦克卢汉的思考,我们要考虑那种几十年也不会变的媒介形式。比如书籍,我认为就是十年之后甚至五十年之后也不会消失的媒介形式。当然五十年后很可能纸质书已经不存在了,但当年孔子的门生刻在竹简上的那些内容也就是《论语》,现在依然可以在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中存在,媒介形式易变,但思想会永存。
即使我们没有百年长存的志向,写书也是保持你持久的影响力的极好的工具。这就是你保持持久影响力的第一个工具:书。比如得到这几年出版的书籍,可以肯定说要比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号的生命力要长久很多。
第二种保持持久影响力的方法,是创办一家企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自媒体。
我从2016年开始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此后就逐渐不再“努力”经营这个公号,几个显著的标志是更新越来越慢、广告越来越少,当时我们同事特别希望我能接一些广告,因为这种赚钱最容易。但你要明白,接广告赚钱这种方式不会让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零开始经营一家咨询公司也许很难,但做起来要想死掉也不容易。
你看麦肯锡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在公众号的经营上花多少时间,但他们经营的是企业,是客户,是案例,是思想库,这种就更加长久。你可以想象,如果罗辑思维当年没有创办得到这个知识服务公司,如今的罗辑思维还有那么大想象空间吗?你也可以同样想一想,当年和罗辑思维同样风光的一些公众号,现在的存在感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最近关键明决定不再做自媒体了,他想创办一家企业,我跟他聊到这件事,我觉得这个明智决定,世界上会有百年老店,但不会有百年公号。所以李叫兽也是对的,他去年跟我说过,从此不再创作任何面向C端的内容了,因为他要把有限的精力用来研究商业逻辑和模型,以及经营一家投资基金。
第三种保持持久影响力的方法,是经营一个线下景观。
这个是我听罗振宇最近跟我讲的,他说大部分内容形式都不能保证连续穿越各种媒体形式,所以无法保证持续红,但线下景观会更长久。比如你去巴黎,还是要去红磨坊酒吧,这家创办于1899年的企业一直是巴黎的标志性景点。
德云社就就是一个线下景观,老舍茶馆也是。早年的内容创意巨头迪士尼,最后也是创造了世界各地的线下景观:迪士尼乐园。我们到每一个地方,都会去寻找当地知名的餐厅,比如大众喜欢去的苏黎世著名的军械库餐厅。比如全国各地的独立书店,甚至像长沙的文和友以及茶颜悦色都是一种本地的景观餐厅,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目的地。
所以我其实很想开一家书店,即使我也知道书店基本都不赚钱,但我希望它成为本地景观,至少希望将来在营销人心目中,那是来北京应该要去一次的书店。书店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而且也注册了,形式也想得差不多了,等我再赚一些钱,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去做这件事。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这些事情做起来都不容易呀。确实是,都做容易的事情,那成功的凭啥是你呢?
在我印象中,自媒体这个名词流行起来似乎是微信公号火了之后,但在微信公号前好多年其实就有自媒体这种形式了。从早期的网络文学论坛、天涯、西祠胡同、豆瓣到博客、开心网、微博、知乎、果壳,再到微信公号、快手抖音、B站、小红书、直播等等,一代代网红层出不穷。
宁财神就是从网络文学论坛成名,雕爷则是在天涯出道,留几手先是豆瓣后在微博大火,叶檀就是从博客时代出名的,而我最早知道李诞其实也是在微博上,微博之后网红数量剧增,公众号也兴起了罗辑思维、连岳、毒舌电影、六神磊磊、十点读书、新世相、一条等等大量自媒体。最近几年直播的兴起则让“网红”更加令众生向往,毕竟一年上亿的收入可真的是真金白银。
但自媒体有个宿命,就是往往不能穿越媒体形式的转换,好一点能连任两三届,也就悄然退场了。古人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用在自媒体这里也相当贴切,又透着一股哀伤。康熙大帝都是“我多想再活500年”,自媒体虽然不太可能千秋万代,但能不能跨越媒体形式的周期,多红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呢?
今天跟你聊一聊我的思考。
我们先说一说熊猫的故事吧。熊猫据说是在几千万年前从北部极寒地带迁徙到秦岭一代的熊类,到了那里发现了一望无际的竹林。熊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可以吃竹子为生,而且竹子是四季常青的,加上熊在那里没有天敌,日子简直是天堂一样。从此这批熊失去了捕猎和吃其他食物的习性和能力,而且也不再冬眠,渐渐地全部以竹子为生。
但是竹子有个特性,就是60-100年会开花一次,开花之后,一片竹林就会全部死去,因为这一片竹林是同一棵竹子生长繁衍开来的,虽然不是同生,却会共死。这对熊猫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当年看起来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瞬间就是地狱,所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一切福音,皆是诅咒。
如果说熊猫极度依赖竹林的话,公号自媒体就极度依赖微信,而其他自媒体也是与各自的平台共生共死的关系。媒体平台起起落落,自媒体也沉沉浮浮各领风骚三五年,那有没有办法穿越各个媒体形式的周期,活得更长一点呢?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未来十年什么将会发生改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我却从未面临这个问题:‘在未来十年内什么将保持不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理解了贝索斯的这句话,答案就很简单。你要去借助十年之后还不会改变的媒体去传播你自己,保留你的思想和创造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十年之后也不会变的媒体呢?或者借用麦克卢汉的思考,我们要考虑那种几十年也不会变的媒介形式。
比如书籍,我认为就是十年之后甚至五十年之后也不会消失的媒介形式。当然五十年后很可能纸质书已经不存在了,但当年孔子的门生刻在竹简上的那些内容也就是《论语》,现在依然可以在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中存在,媒介形式易变,但思想会永存。
即使我们没有百年长存的志向,写书也是保持你持久的影响力的极好的工具。这就是你保持持久影响力的第一个工具:书。比如得到这几年出版的书籍,可以肯定说要比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号的生命力要长久很多。
原标题:KOL心理阴影:还能红多久?未来在哪里?| 小马宋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小马宋(ID:xiaomasong999),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