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我都想针对当下或未来“mobile”的发展写些中肯的东西。而这次,我想回顾总结一下过去。提及移动应用(此处不包括游戏),那些已被验证为“爆款”的应用往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比如运用了 iPhone 最重要的传感器(摄像头),善于挖掘关系网络效应,或者擅长利用移动端来聚合用户需求,然后将服务引至线下。创业公司机会很大,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使得移动应用竞争无比激烈,很多 App 都成了躺在手机文件夹中的死侍。不过,还好专注这个领域总是正确的。
下面是我会提到前写的关于这些流行 App 类别的一些要点,以提示大家有多少应用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最终的赢家有多少正属于这些类别,以及这些类别在未来的生命力如何。
从深得人们欢心的照片分享应用说起:尽管人们总是反射性地诟病照片分享应用。所有的应用都在做这个使得人们对照片分享这种交互感到厌倦,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相机始终是智能手机最为重要的传感器。(是的,GPS 也很重要,假以时日会更重要.)
2012 年 12 月,世界开始听说 Snapchat,我写了一篇叫做《图片显身手的时机到了?》,开头如下:
过去几年我在硅谷度过,如果有人要我一个词来总结这期间是什么定义和主导了消费级应用,无法避开的一个词就是:Photos。现在,人们想到这个没准就会翻白眼儿,“为什么不解决那些大问题呢?”一大波人都持这个论调。回顾这段时间,跟图片有关的应用吸引了大多的关注: 拍照功能卓著的 iPhone 4 发布;Instagram 的走红及被收购;Lytro 等技术成果的开放;几乎每个电商都能看到 Pinterest 设计的影子;我们常陶醉在Timehop“想当年”的画面当中;还有今天拜 Snapchat 所赐的图片信息爆炸;接着还会有最令人期待的交互界面:Google Glass。
接下来是那些利用网络效应的的 App:仅仅看到应用移动分发的便家性实为大大低估了其网络效应。很多伟大的公司正是基于 Web 的网络效应建立起来的,由此移动网络的效应已可见一斑。在看过一些大的收购案之后,关于网络效应无须多言。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Mobile Messaging March Madness”,那时我每周试用 2-3 款新的消息类应用,仍然跟不上新产品涌现的疯狂节奏。尽管竞争环境一片混乱,但看来每一家都在解决一个应该被解决的问题——却每个人都赢不了。当时我文章的结尾如下,如果今天重读的话,也许能够解释 Facebook 的一些思路:
移动和群组通讯对投资人、创业者和用户都很有吸引力。如果设计得体的话,它们可能会利用网络效应强化用户的参与度,也使得那些已被验证了的赢利模式再度发挥作用。这是一波新的社交公司,从最开始就注入了移动的因素,产品设计上完全符合后 PC 时代的心智模式。最近进入这片红海一家公司是 Color Labs, 不久前获得 4100 万美金融资 。
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现有的社交网络会一直存在并足以满足我们大部分需求。一些人意识到构建无缝对接、简单易用的体验会为大型玩家为会大公司带来更可观的价值,因为他们最初时完全缺乏移动思维。而且有些公司在创造更持久的社交体验上会有所突破。
再说那些在移动端聚合用户需求,但在线下满足需求的应用:这一类中最亮的明星当属 Uber。它证明了全世界人民为这种体验买单,下载移动软件,快速注册,几个按钮下单后等车来就好了。这个模式已经催生了数十个类似的公司,有些提供蔬菜、食品送达服务,有些可以先预订后消费。隐藏在这些细节中一个魔鬼是,要在地理上扩张,本地服务是真功夫。一年前,我写过一篇叫“《从Cherry中获得的教训》的文章。Cherry 是我很喜欢用的一家洗车服务,不过最终关门了。结尾我是这样写的:
把 Cherry 当成一个小把戏来嘲笑很简单,但我欣赏他们,这类公司仍有新意中可挖。Cherry 的关闭其实为整个行业生态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在过去几个月中,我越来越担心这些他们会忽略那些线下的、非技术及运作方面的元素,或者轻率地认为这些是“很好操作”的部分。很多人都在自说自话,”Uber 做的我们也能做。”其实,Uber 做的以及正在做的真的,真的很难。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点需要认清的是,Uber 很大程度上是个交易平台,不像其它许多公司需要处理大量线下劳动力。管理和培训劳动力是件费时、费成本的事,很可能对以上提到的三个维度造成负面影响。当 Uber 已经到了早期风投和融资扩张的时候,仍有投资人选择转手,因为虽然他们看重其交易量和线下扩展,不过有些质疑其赢利能力不够强劲。也就是说,如果 Uber 曾有过这么一段难熬的日子的话,我会推测,为了达到预期的转折点,这个领域的任何一个选手都会经历类似的痛苦。没错,这是值得一战的一仗,但像 Cherry 这样或许仍有足够资金再挺上一阵的公司,想熬出头要经历一定困难是没有悬念的。
那么,关于消费级移动应用,说这么多到底反映了什么呢?我的解读是,这对整个移动生态中所有的玩家都是利好消息——创业者、投资人、运营商和记者——每每提及那些当红的移动优先公司, 那些流行分类就更加清晰可见了,每个新玩家都能预见到竞争的激烈程度。不管是做得好或不好的公司,都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教训。而且,这些经验的保质期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共有两个移动操作系统,影响力、控制力、现金都是他们的砝码。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一切都是移动的,不过现在仅仅有限的几个分类出现了爆发的局面。我们期待会有更多设计精美的应用出现,不过好像一些很牛的应用界面都简约至极。我们希望仅仅通过点点鼠标以及恰到时机的公关就能扩大用户规模,不过想要把类似 Uber 的模式复制到其它本地市场则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线下布局。时不时地,我喜欢停下来看一眼,确保既看见树木又见森林,因为我们身边可能正潜伏着一个next big thing,或者之前它就曾以别的面目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