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创业,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车库,那里诞生过苹果、微软、Google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车库里充满着兄弟情、青春气息,大家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废寝忘食,吃泡面、睡地板,在一个个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冻得瑟瑟发抖,经常几个月都不洗澡,外表邋里邋遢的,但哥几个无不思维清晰、斗志旺盛,浑身上下都是情怀和理想,经过一个画面切换,几年以后,奋斗的兄弟有的成了上市企业CEO,有的作拥香车美女,大把的股票,有的依旧朴素,却在谈吐气质上大不相同,正如《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冬青,土鳖中的极品。
正是这样的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创业大潮,千军万马,气势如虹,但仅仅挨过了两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就更不要说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了。从本质上讲,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儿,中国创业者的成功率则更是低得可怜,一方面是因法律制度尚不清醒,比如中国尚没有对抄袭、模仿明确的定义,更不会有清晰的处罚措施,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公司肆无忌惮地窃取,前两年科技创业最流行的模式就是草根创业者花2个月编出一个app,结果仅面世两天就被两只企业抢走了,草根们与其说是创业,倒不说替人打工,这样的事儿多了自然会影响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创业者,与其替别人打白工,不如去深圳工作,好歹能赚到工资;另一方面,正当有才华的创业纷纷涌入职场,踏实做白领之时,没有才华的创业者却如爬山虎一样野蛮生长,他们的足迹遍布各行各业,更确切地说哪里赚钱去哪里,但终因才情有限而败下阵来,其实,一群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去创业基本上找死。
现在,中国的创业环境充满着浮夸之风,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孵化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浮夸。孵化器里的导师,讲故事煽情而魅惑,最擅长复述名人名言,有些是马云、乔布斯们真正讲过的,有些则只是导师们翻闲书看到的,但林立在城市中央的孵化器,就像一粒巨大的伟哥,让创业者们先兴奋起来,至于说,能不能创业成功还要看自己的运气了,这有点像成功学,事实上,创业孵化器只不过是纸档成功学的升级版,最终,孵化器的创立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他们的信徒则永远走在创业的路上。
浮夸之风,来自何方?
回首这些年来的创业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热潮的构成主体不是社会需求,而是夹杂着大量的无奈和躁动。首先,大学生就业难之问题愈演愈烈,自2013年开始就有“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但没承想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学生找工作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大学生纷纷转向创业,正如本科上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就会去考研究生,而且,创业这个事儿比研究生更容易让人充满希望,加之,相关部门的扶持,在场地租金、税收、水电费方面都给予了比较不错的优惠,可以说,创业热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缓冲器,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创业的成功率趋近于零;
其次,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成功学的阴影挥之不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人先富了,家大业大有的是闲置资本,天使投资人比比皆是,他们在政策红利的庇佑下率先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他们的儿女从一出生也实现了财务自由,比如老王家的小王,随随便便投资个项目就能赚上两亿,这些人是不会再有闲心去吃“创业“这份苦了,事实上,他们压根不用吃苦,他们只要吃利息就行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得不创业吃苦的草根们,如前文所述,他们创业的首要目的是逃避就业压力,简单点说,他们要能吃上饭,或者过上他们羡慕的生活,这种畸形的出发点之所以该遭到控诉,正在于它引发了大量的“务虚”项目,比如过度包装,营销,甚至诈骗投资人的钱。
现在,中国创业的投资浪潮非常不理性,当大家都冲着钱去的时候,我们就很难看到经典的产品出现,甚至看不到创业者之于商业模式,固有产品的优化,而只剩下一种中国式的急功近利,对成熟商业模式的疯狂拷贝,某80后改装Tesla汽车的事儿,虽然还未有定论,但感觉上不是太好,一个年仅27岁的创业者,刚开始就能搞定“智能汽车”这么高级的事儿,实在有点匪夷所思。除了不由自主的copy之外,创业者在不断的营销轰炸中也慢慢迷失自己,大家统一地认为,要吸引投资者就要打广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做假数据、巨额广告轰炸,先有团购网站血拼价格,再有滴滴、快递补贴大战,听闻两家打车巨头曾联手占据了某地区打车市场的120%,我也是醉了。
实事求是,中国社会需找回灵魂
创业浮夸之风,来自何方?这是一个挺无奈的问题,创业者的浮夸也只不过是中国浮夸社会的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最浮夸的一部分。中国社会正经历大面积的人性坏死,贫富差距的戾气在传统媒体和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站肆无忌惮地传播,事实上,本次创业浪潮打假,源头不是传统媒体,而是“知情人”的爆料,在这种气氛中,大家很难不受影响,从创业、到股市,再到做学问,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企图找到成功的捷径,有些好像真得找到了,但也只是短暂地忽悠住了投资者和老百姓,随着新兴媒体变得无孔不入,这些忽悠式的宣传大都无法长久,从而在遭遇“扒皮”之后,灰飞烟灭,自己也只是过把瘾而已。
如前文所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最容易冲击人性,而社会的道德底线也最容易受到挑战,在连续的挑战之中,我们竟也成了一个喝得下三聚氰胺奶、吃得下地沟油,看得下中超联赛的民族,门户网站新闻头条每天陈列着小王的女朋友,商人越来越像教授,教授越来越像商人,比如老师曾经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学生每年教师节都会送各种贺卡,他们也常常累倒在讲台上,晚上修改卷子到深夜,但现如今笔者常听到之于老师的抱怨,送贺卡不灵了得送礼,假期得参加老师成立的培训班,还要购买指定教材,师生情的含义骤变,变得简单而干脆,纯粹的商业文化。从这些社会现象来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创业者行为了,事实上,需要找回灵魂的又何止创业群体呢?浸淫在浮夸的社会风气中,我们衡量幸福的标准简单而纯粹,只不过是一个银行卡数字的大PK而已,但谁都知道,干瘪的数字又岂能勾勒出幸福的轮廓着。
中国人面对既定目标,常常无所不用其极,这本身就是违背生活的本质规律,当创业者数据作假、过度营销、甚至改装Tesla时,可否还记得创业的真正意义呢?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