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词汇,相比之下,近来在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中,由虚拟现实圈内人士提及的“VR+”,在外界看来更多还属于“一厢情愿”地贴金。
然而,也只有深刻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玩笑话。但要证明这一点,依靠夸夸其谈的理论讲解是达不到的。当互联网完全改变传统固话乃至移动通讯方式的时候,人们见识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同理,要证明“VR+”的力量,也需要某种实例。
要诞生实例,就意味着需要某个行业大规模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其产品,为该行业带来效率、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改变。——Oculus、索尼、Valve等国际化公司在做的事情,主要是对游戏行业的VR革新;但对政府以及公众而言,最好的实例是在更传统的行业领域发生。
这首先意味着该行业有领军人物或机构已经了解VR,同时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VR有明确的应用点并能带来显著效果,即如上所述的效率、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改变,这样才能推动该行业有足够的动力来完成VR+。
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行业的进步往往是由少数人、少数企业慢慢推动的,妄图依赖政府自上而下地完成行业革新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那么现在的问题出来了:传统行业的VR+到底应该由VR专业人士来推动?还是行业内人士来推动?
腾讯科技的娄格离职去焰火工坊时说了一句话:只有跨界人士才能做好VR行业应用(大意如此)。这句话我们读着似曾相似,因为在提及“互联网+”时,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只有懂传统产业的人才能做好互联网+。
但纵观互联网+发展史,我们发现,互联网专业人士才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推动者。从十年前阿里巴巴推进电商发展,冲击传统百货零售,到如今滴滴、快的、Uber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倒逼传统出租行业破鼎革新,都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时下汽车后服务市场这又一互联网+热潮里,我们更多看到的也是互联网人才与传统人才的携手合作。
VR+与互联网+有很大不同。
网络基本是无障碍通达到用户终端,所以“互联网+”借助网络这一特性可以倒逼行业改革。
但VR+不一样,VR+更多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没有传统行业的认同和大大小小的许可,极难进入传统行业的相关环节。
笔者在最近一年,与一些传统行业人士沟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时,最深切的感受有两点:
1.绝大部分传统行业人士不知道更不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2.即使知道也了解了,很可能也用不好相关的技术产品。
对于第1个问题好解决,你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令对方了解并信服。
第2个问题最麻烦,即使你告诉对方VR+的好处有多么多么巨大,对方可能仅仅微微点头,或者被你说得意动,点头说“行,我买100万的产品”,然后回去打报告申请奖项补贴,再把产品束之高阁。也有想做实事的领导,但在那种体制下,再好的东西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真的很难,或许会有成功者。
其实回想三网融合、物联网、客厅娱乐这几件事物的发展境况,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对VR的行业应用灰心——就连国内某知名VR头显企业尽管从行业应用发家,最后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从C端突破——不过笔者今天这么讲是要让大家了解国内的行业应用现状,然后再寻找突破。
突破口其实很多。举个简单例子,VR对传统影院观影的革新因为能够比较容易到达C端,所以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企业不少,很多VR头显甚至直接打出“VR影院”概念,也有专门致力于从事相关软件端设计的,比如焰火工坊。再比如,在虚拟旅游这块,也是比较容易形成产品的,如果最后能与一家旅游景区达成合作,就可以建立起商业模式。
但笔者认为最最重要的突破,是在于传统行业的体制革新,至少能够降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的门槛,如此才能推进包括VR在内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