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时代,APP大的市场格局都有巨头寡头双垄断,中小企业APP开发创业者开始专注在细分领域挖掘生财之道。APP这片红海从来就没有停止沸腾过,一时间各行各业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花开花败成为业界常态。即使寥寥无几的APP出现迅速爆红,也在后来者居上中绝尘而去。那么,移动互联网APP开发创业者如何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1、移动APP整体进入艰难时期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APP主要分为:购物类,如天猫京东;工具类,如天气、地图;媒体类,如ZAKER、360等;社交类,如微信、微博;游戏类,如梦幻西游、全民突击等。另外还有近年来被互联网炒的火热的o2o,餐饮如美团、大众,打车如滴滴快的,家政等等。
分析总体来说主要就是这六大类。除了以BAT为靠山的超级APP,另外一些已获得融资的热门应用APP如针对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为女性而开发的大姨吗等等,基本都还算比较稳定,而其他同类型APP生存艰难,除了被大平台整合的危险,另外短暂的爆红之后没有个性化的突出也迅速会被市场淘汰。无论是背靠BAT的力量成为资深宠儿,还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产物,亦或是凭借自身的高度专业占领了一席之地的傲娇主,其生存之道也没有一路畅通。
购物类APP,以天猫、京东为例。天猫商品丰富、价格便宜、支付方便;京东送货快、电子产品有优势、售后服务呵呵。从客户量来讲,天猫大于京东,从用户粘度来讲,京东大于天猫。自古以来,货比三家就是消费者共性,所以永远不要把“忠诚”这个词,用在顾客身上。山寨假货、改评论、虚高价发售什么的,时间和用户体验会给出答案。
工具类APP,如墨迹天气,以照片美化、位置查询为主,并通过朋友圈分享实现社交功能加强了用户的粘性,因此很受用户欢迎。不过盈利模式依然不是很清晰,一个是因为国内用户付费习惯还没有形成,另外如果采用广告联盟的方式,就做不到极致的用户体验。
媒体类APP,应该说媒体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内容。目前内容方面做得不错的,有知乎的知乎日报,豆瓣的图书和电影、音乐貌似都不错。那么作为移动端,用户利用的有限的碎片化时间迅速消遣,必定会对UI有极高的要求,所以保持简洁的UI设计和内容的精品性,是媒体类APP的发展趋势。
社交类APP,从某个程度上来讲,人们更喜欢使用微信而非QQ空间、微博分享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微信的隐私性。微信朋友圈通过交互过滤掉一部分互相不熟悉的人之间的信息,只保留共同好友的话题,这方面来说,满足了用户在朋友圈之间的“相对个人性”。尽管我们都在用微信,然而它的问题是PC端的体验,还远不如QQ。人无完人,更何况微信也逐渐在完善,不断满足用户体验。
游戏类APP,相信很多人都玩过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疯狂猜图等等,现在玩的人应该并不多,除了产品自身缺乏一定的创新,跟不上小伙伴们追求新鲜和刺激的狂热激情,另外如所有APP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样,游戏类APP的盈利模式普遍同质化,有待进一步探索。如免费模式中穿插道具或通过升级等变相收费,又或者是依赖广告、捆绑其他APP的方式等等。当游戏玩家看透了这些小把戏,最终也只有火热的游戏发烧友才会心甘情愿为一时激情买单。对大多数人来说,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和加强用户体验是关键。
2、规范行业制度+挖掘潜力
虽然超级APP占据了移动互联网一大部分入口,但市场绝对不乏一些有实力、有想法的APP创业者,迫于经济、人脉和技术的限制,许多运营思维都无法真实落地,加上目前市面上AP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就算有一些比较新颖的创意除了,不久就会被比之更大的APP整合掉,所以如果能在这一块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执行标准,相信这些APP不会沦落成早产儿。
很多创业者只看到了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旺盛需求,忽略了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潜力市场。其实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城市来说,潜力会更大一些,智能机的普及程度恐怕不用多说,看看都打算把市场开发到印度去了。这个时代最正常莫非人手一机(甚至二机,左手note顶配右手note4,脑洞开的有点大...),手机对人,简直标配。
在一二线城市连智慧社区、餐厅、百货都开始渐渐发力了,三四线城市对智能端的需求会更加迫切,以拉近和大城市之间的差距。
用一句很粗俗很形象的话来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创业的艰难旁人无法想象,如果真的熬到了出头的那一天,欢欢喜喜的看着自己的产品出世,还没来的及长大,却开始担心它会不会被比自己大的应用,或者说平台来整合掉?所以回到这部分的第一段,如果市场上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政策来鼓励创业者创业,那么APP创业者的春天应该不会太远。